Asset Publisher
数学精品课程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高等数学 | 学 分 | 2 | 学时 | 36 | |
课程代码 | 课程类型 | 公共基础课 | ||||
授课对象 | 大一新生 | |||||
先修课程 | 无 | 后继课程 | 无 | |||
课程团队成员: 沈波 吴传荣 周黎 王强 尹卉
2019 年 10月 30日 |
二、本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与价值
《高等数学》是公共必修课,学时是36学时,课程对象是所有专业的学生,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高等数学是我院学生入学后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是在中学数学的基础上的延续和提升。后续课程是服务于不同专业学习或应用于不同专业的课程。如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及其定积分、微分方程等,在经济、管理、工程设计、医学统计等专业的应用。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目前高校开设最为普遍、受益面最广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在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适应性强。学生学完此门课程后,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及其数学思维能力。为了开好这门课程,我们与学院各专业教师不断沟通,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评评价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上尽可能的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心理承受普遍较差。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高职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入学之后学生专业课不断增加,知识学习也逐渐系统,学生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不断增多,这就要求学生需调整自身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在此情况下,部分高职生积极面对生活中与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能够表现出自信与坚强,但部分学生则难以适应这种现状,枯燥而陌生的学习及实践教学挫伤其兴趣,使之心理承受能力降低,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表现出畏惧退缩、焦虑紧张等现象,不利于高职生的健康发展。(2) 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自我管理方面来看,高职生的自我约束力较为欠缺,适应环境的能力尚弱,这些特点均与学生成长环境具有一定关系,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使之从小存在一定的优越感,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各方面生活自理差,导致其自我管理的能力严重不足。可以说这类学生的自我管理几乎需从零开始 , 在此状态下学生很难学会控制和调整自己,导致情绪波动大,易冲动。(3)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大部分高职生因成绩不佳而选择高职学校,这类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踏出高考失败的阴影,面对自身前途也会存在茫然的想象,对自身能力及发展方向始终抱有怀疑,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对比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这类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缺乏正确掌握,看待事情相对片面,导致自卑心理长期干扰,久而久之对学校失去信心。
综合以上三方面,可概括为:(1)整体认知基础弱,差异性大;(2)抽象思维能力弱,具象思维能力强;(3)自主性,探索意识缺失,被动学习;(4)课程情感和课程认同度低。
四、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本课程针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运算方法”为依据,结合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淡化数学概念和定理的严格表述,不过分追求理论上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力求使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直观化和具体化,阐明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知识目标
1、 理解函数、极限与连续的概念,掌握极限的运算法则和方法,能够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极限;
2、 理解函数的导数及微分的概念,掌握导数及微分的运算法则和方法,能够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导数和微分;
3、 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掌握积分的运算法则和方法,能够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积分。
技能目标
1、 通过对极限概念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无限的思想观,并使学生能用“分割、求和、取极限”的思想方法,求一些诸如无穷数列求和、图形面积等问题;
2、 通过对导数与微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建立实际问题的模型,理解诸如最值方面的问题,并能分析、推证、解释跟最值有关的一些现实现象。
3、 通过对积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微元法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诸如求面积、求体积、求功等实际问题
4、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将数学思想扩展到其他领域的能力
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意识和职业道德;(5)培养学生创新意识;(6)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思维处理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五、课程内容
序号 | 内容模块 | 学时 |
1 | 函数、极限与连续 | 8 |
2 | 导数与微分 | 10 |
3 | 导数的应用 | 8 |
4 | 不定积分 | 4 |
5 | 定积分 | 6 |
六、内容载体及情境设计
设计说明
1.本课程的内容载体共分为5个方面;
2.教学载体融入具体的教学单元内容中;
载体设计
序号 | 载体 | 实现目标 |
1 | 函数 | 会求函数的定义域,能做简单的函数图像 |
2 | 极限 | 掌握极限的运算法则,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简单函数极限,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性质 |
3 | 连续 | 理解函数连续的概念,会判断函数的间断点及其类型 |
4 | 微分学 | 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会求初等函数的导数及微分,能利用导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
5 | 积分学 | 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能熟练计算不定积分和定积分,能用积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
情境设计
载体序号 | 情境描述 |
1 | 研讨会。教研组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教学方案 |
2 | 文化沙龙。师生通过网络收集数学历史,交流数学文化,感受数学魅力 |
3 | 教学调研。联系相关专业一线教师,了解数学在该专业的实际教学需求 |
4 | 模型教学。结合专业,制定模块,要求学生利用相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
5 | 问题研究。结合视频、图片资料分析数学教学问题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 |
6 | 教研活动。参加实习学校的学术活动 |
七、课程进度表
序号 | 周次 | 学时 | 单元标题 | 学习内容 | 实现目标 |
1 | 1 | 2 | 第一章 函数 | 复合函数与反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 | 理解函数的概念及简单性质,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的概念 |
2 | 2 | 2 | 第一章 数列的极限 | 1.极限的概念 2.极限的运算法则 3.数列的极限和无穷大量 | 掌握数列极限的性质和运算 |
3 | 3—4 | 4 | 第一章 函数的极限与连续 | 1.函数的极限 2.连续函数 | 1.掌握函数极限的概念和按定义验证极限的方法;2. 掌握函数极限的概念和按定义验证极限的方法
|
4 | 5—7 | 6 | 第二章 导数的概念 | 导数及其运算法则 | 1.利用定义计算简单函数的导数 2.掌握求导运算法则和公式 |
5 | 8—9 | 4 | 第二章 微分 | 微分及其运算法则 | 1.利用定义计算简单函数的微分 2.掌握微分运算法则和公式 |
6 | 10 | 2 | 第三章 导数的应用 | 微分中值定理 | 熟悉微分中值定理的内容及其简单应用 |
7 | 11 | 2 | 第三章 导数的应用 | 函数单调性及极值 | 能利用导数熟练判定函数单调性及求极值 |
8 | 12 | 2 | 第三章 导数的应用 | 最值应用 | 能利用导数求最值应用问题 |
9 | 13 | 2 | 第三章 导数的应用 | 函数的凹凸性及绘图 | 能熟练应用导数判定曲线的凹凸性及描绘函数图形 |
10 | 14—15 | 4 | 第四章 不定积分 | 不定积分的定义及其运算 | 能熟练计算不定积分 |
11 | 16-18 | 6 | 第五章 定积分 | 定积分及其应用 | 1.能熟练计算定积分 2.能用定积分解决几何及物理上的实际问题 3.了解广义积分 |
八、考核方案
(1)小测(40%)
课程每章安排一次小测,每次10道小测题,每题1分,主要考察对讲解中主要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情况。每次小测30分钟内完成,取最高成绩。
(2)同伴互评作业(50%)
每单元上交一次作业并开展作业互评。每位学生需要给5位学生打分,未参与互评的学生将只得到50%分数,未完成互评的学生将只得到80%分数。互评开始和截止时间会以公告形式发布。
(3)讨论参与情况(10%)
根据讨论参与的内容质量情况
九、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用翻转教学模式,课前利用课程平台发布自学任务单和导学系统,以任务驱动、问题引领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上答疑解惑,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
学法:学生基于课程网络互动平台进行课前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完成任务,并记录遇到的问题带到课上解决。课上学生带着问题与同伴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并进行成果的展示汇报和评优
十、第一次课设计梗概
介绍数学历史,了解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的魅力
十一、最后一次课设计梗概
学期总结,结合专业介绍数学在相应专业的影响及应用
十二、教学资源
视频与PPT
十三、特色与创新
采用微课教学,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指导和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