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 Publisher
林宇:教育教学改革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我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精品课程这件事情呢,从03年教育部开始抓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我在具体负责这些事情,当时我还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去年7月份,司内轮岗,回到了高职高专处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从头至尾对于这项工作比较清楚。我就借此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些情况。我本人从99年6月份就在高职高专处工作,2002年底离开到理工处,去年又轮岗转了回来,所以与高职高专算是比较有渊源,对高职高专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少事情,下面要介绍的一些东西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想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想,仅就精品课程来论精品课程比较有局限性,我还是先从大的方面来介绍一些情况。先从高职高专说起。高职高专,我的理解是98年机构改革的产物。改革之前,在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由三个不同的司局来管理,一个是成人教育司,它管理的是成人高等教育;一个是职业教育司,管理的是当时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还有一个是高教司,管理的是高等专科教育。机构改革之后,所有的高教职能都归并到高教司,并成立了高职高专处,开始有了“高职高专”这个词。当时是“五路大军”办高职,除了上述三者之外,还有两个,就是五年一贯制的高职教育,以及本科学院办的职业技术学院。这“五路大军”合到一起办高职高专教育。
应该说,从98年机构改革到目前,就我个人的理解,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或者说,我们的工作重心经历了三个变化。当然,改革与建设、质量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但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不同时期都有所不同,这是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
第一个阶段是统一思想的过程。也就是在98年机构改革之后,五路大军合在一起办高职,由于以前是不同的秩序管理,大家有不同的想法,(于是)当时的教育部就开展了不同思想的大讨论,当时提出的口号是“抓本质、抓共性、抓积极因素”。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是1999年底、2000年的时候,在大庆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会议。之后下发了一份文件:《教育部关于提高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的意见》教高2002[2],基本上统一了思想,明确了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一些主要环节和主要疑点。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我归结为规范管理的过程。其中标志性的有两件事情,一是我们制定并下发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在此之前,高职高专没有自己的统一专业目录,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调查口径,致使在数据统计上,即便是到我们部里的数据中心去查,也很难查到准确全面的数据。所以,专业目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我们来说,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叫摸清家底儿,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第二件事是开始实施高职高专规范管理的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高职高专教学水平评估。这是一种规范管理的过程。当然,现在对于教学水平评估的说法有很多,各方面的意见也有很多,但是我个人还是认为,无庸置疑,教学水平评估对于学校建立基本的教育教学制度,保证基本的办学条件,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第三个阶段是我们明确提出了加强内涵建设。标志性事件是2006年的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高职改革的方向,与以往的文件相比,它在很多的环节上进行了量化,提出了很多新的说法。
16号文件很重要,就我的理解,关于专科教育,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一脉相承的文件有三个,据我所知,最早的一个,就是1990年广州会议后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意见》;第二个是2000年的2号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工作的意见》;第三个指导性文件就是2006年的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我曾经把这三个文件放在一起比较了一下,(发现)教育部对于专科层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策略,整个改革的过程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不断细化的过程。比如,1990年文件关于专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德,适应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工作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工作重点是“工作重点是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2000年的文件是“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现在的文件(2006年)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道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术人才”。里面还有很多内容,大家也可以再比较一下。所以我认为,我们对于专科教育改革与建设的思想,实际上是一脉相承,并不断发展细化的一个过程。
16号文件之所以重要,就我个人的理解,在于它回答了两个在高职战线上争执已久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指导思想,并提出了相应的切入点。我把它概括为两个问题:一是类型与层次之争。自从有“高职高专”这个词开始,类型与层次之争就没有停过。16号文件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新的教育类型,这就平息了类型与层次之争。第二个就是高职是姓“高”姓“职”,或者是先姓“高”先姓“职”的问题。这个也能够理解,目前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从中专升格上来的。中专校升格后的一个最大的共性特征就是一下子翻盘了,成为高等教育,马上就标榜自己要如何地高,要比中等教育好一些。但是实际上从16号文件的字里行间里读出的是,我们目前还是要姓“职”,职业教育一定要强调,而不要过分地强调“高”职,包括后面的课程设置等问题也都贯穿着这个思想。这并不是说目前的职业教育不够高,而是说职业教育还不够鲜明,不够明显。所以,这个16号文件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它提出了如何去改革与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思想,即开放性思想,要以开放性思想来开展我们的改革与建设。专业设置要开放,不能拍脑袋,不能因为我们学校有几个老师,他们学的是什么专业,就决定要设置什么专业。专业的设置要开放,要从地方、行业服务的对象需要出发来考虑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设计要开放,要吸收用人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设计,而不是以你固有的学科体系来设计教学计划。教师队伍建设要开放,不再强调拥有一支学校固有的教师队伍建设,而是强调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兼职教师队伍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灵活。既然要灵活设置不同的专业,当然要有不同的师资。从哪里里来?既要求高水平,又要能够是使得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够零距离就业,所以这个师资要从一线来。至于自己固有的教师,也要强调到一线去顶岗实践。教学过程要开放,不再强调关在课堂里来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实践性的课程要有实践条件、实践设备,甚至鼓励把课程搬到前场去,搬到实习基地去,搬到工厂去,在实践环境之下来教授我们的学生,尤其我们高职的专业课程要非常强调实践性。课程设计要开放,尤其是在今天的精品课程的理解上。我们鼓励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联合开发课程,鼓励将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内容中去;实训基地建设要开放。16号文件里提到了,实训基地建设要多元化,多元化就是我们学校提供场地和服务,希望吸引用人单位到我们学校里面来,让它的设备投入进来,把它的培训任务拉过来,使我们使用的设备、条件和一线的设备和条件尽量地接近,同时也便于发挥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作用。所以,16号文件指明了我们职业教育改革改革要以开放性的思想或者思维来面对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这是一个指导思想,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工学结合,这是所有改革的切入点。
刚才我简单回顾了高职发展的一些历程,和个人对于主要指导性文件的一些看法。下面介绍一下当前的情况。应该说高职高专教育从1998年到现在走过了十年,十年当中经历的社会环境也是变化的。记得(高职高专)设立之初的时候,社会环境很不好,一是表现为社会认同度低,政策的扶持也很不利,当时提出来“三不一高”,即不转户口,不发派遣证等。
但是,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高职院校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不断进步,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的反响越来越好。同时,不论从国家政策方面,还是社会的认同度,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从政策上来说,一方面国家很需要,据劳动部门介绍,大概到2010年,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大概是2400万,这还不包括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务工人员。庞大的就业大军需要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另一方面,国家的产业升级、工人转岗又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这个社会需求非常大。同时,国家也开始重视(高职高专教育),大家都知道,我们搞的高职示范校这个项目,在教育部、财政部两部委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当时财政部的教科文司赵路副司长讲了这样一句话:在我印象里,市高职示范校是国家本级财政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笔专项投入,25个亿,或者说不少于25个亿,支持100所职业学校的建设。地方上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提高的也很快,甚至有的地方省领导公开这样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表明了地方上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识程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我们的社会认同度不断地提高,有这么一组数据,2004年到2006年,我们在高职毕业生年增加不少于40万的情况下,我们的就业率分别达到了61.2%、62.1%和73.8%。在我们毕业生总数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率竟然在不断地提高,一方面说明社会需求很旺,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培养的人适合社会需要。还有家长的认同度也是越来越提高,大家都知道,很多学校的招生录取分数线超过了当地的三本。刚才孙(海泉)院长说,他们学校录取的平均分数超过当地三本30分。有的甚至分数达到二本的学生也是选择我们职业院校来就读。这说明我们的社会认同度在不断地提高,这就是家长的认同,家长能让孩子来学校读书,本身就是一个认同。因为现在都是一个孩子,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在北京好象有这么一个词,叫“啃老福”,(意思是)家长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供养上大学,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只好在家待着,孩子要靠父母养着。而且现在有这么一个特点,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家长愿意送孩子到高职院校来学习的比例越高。这很实际,学会了一技之长,将来能够自己养家糊口。这说明我们通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社会结合度的提高,使我们的声誉越来越好。所以,高职教育面临的环境、条件都比以前要好得多。
“十一五”规划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一些想法,我在这里也给大家作一些介绍。从规模来说,到2010年,我们高职的年招生量控制在300万人左右,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我们现在高职的招生数、学校数已经超过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在校生数稍微差一些,毕竟学制短。在校生达到800万,期间要为社会输送超过1100万的合格毕业生。这是“十一五”规划从规模上对高职教育所作的规划。管理上,我们还是强调了安于其位的思想,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升格层次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这是教育部职业教育司主导思想。同时坚持三个5%的政策,所谓三个5%就是,生升本比例控制在5%,专生本比例控制在5%,五年一贯制的招生控制在中职招生规模的5%,(中职毕业生升高职的比例控制在5%)。
下面我给大家看一些数据,是我们现在高职的一些状况。到2006年底,我们独立设置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达到了1147所,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应该已经接近或超过1200所了。而在2000年的时候,这个数据是443所。在这1147所中,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达到了981所;普通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接近32万,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27万;1990年招生数是73.5万(不包含成人教育),2000年招生数达到230万,2006年招生已经接近400万(含成人教育等);从办学条件来说,普通专科学校占地面积43000万平方米,其中职业技术学院达到了36000万平方米;仪器设备值普通专科达到了2900000万元,职业技术学院达到2480000万元。这组数据表明,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占到了高职高专的主体,或者说承担了目前我们高职高专教育的主要任务。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五路大军办高职,但是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无论是在条件、设备和人员上承担的学生数上,已经占到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主体。教育部也在政策上引导扶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而本科院校所办的职业技术教育可能将逐步萎缩。1996年,教育部和发改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招生的一个文件中,就已经明确提出,部属高校、211高校原则上不再办专升本教育,实际上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将来本科院校所办的高职一定会不断地萎缩。这就是高职教育目前的一个现状。给大家作一个介绍,使大家有一个总体认识。
下面具体说说关于精品课程建设。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从2003年开始,我在(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的时候,就做了这件事情。当时设计了一套方案,包括指标、评审的框架,现在还一直在运行。当时我就提出要求,能不能单独设计一套指标体系,因为高职的特点和评审和本科还是应该有所不同的。当时的高职处认为没有必要,只是单独制定了一份指标说明,而没有单独设计一个指标体系。去年我到高职处后,觉得还是应该单独设计一套指标,于是就有了现在大家手里的这套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这件事情,我个人认为,影响还是很大的。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质量。如何提高质量呢?它并不是说把一门课程放到网上大家去学,通过这样来提高质量。我们的想法是,把优质的教学资源放在网上,通过教师对优质资源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再创新,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希望优质教学资源的第一受益人,或者说主要的受益人是教师。大家知道,扩招以后,我们的在校生数成倍地往上增长,而学校的教师数,包括学校的硬件条件的增长都远远赶不上学生数的增长,所以,相对来说,优质教学资源短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的问题。
搞精品课程建设就是希望通过资源的共享,使优质资源让更多的人受益,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资源。而它的途径就是通过老师的吸收、消化。(因为)不同的学校,面对的学生是不一样的,进校门相差一两百分的学生,你用同样的方式听同一节课,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还是需要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当时我们设计的时候,也就是希望我们的老师通过对优质资源的吸收消化而再创新,从而提高自身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自从精品课程项目实施后,在客观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把它归纳为三点:首先,它巩固和提高了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教学不像科研,科研比较硬,教学比较软。为什么说教学比较软?因为它缺少可以量化的,或者大家都比较认同的可以量化的标准。曾经有一所部属高校,学校领导一度认为教学比较重要,想拿出一批钱奖励一线老师,结果就是拿不出一个让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标准,最后这件事情不了了之。同行里有口碑的,说这个老师讲得比较好,那个老师讲得也不错。但是,跳出这个圈子,大家可能就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了。实际上,我们现在实施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好,教学名师评审也好,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教学水平的机会;为社会、为学校提供了一个衡量教师工作水平的一个条件,或者说一个标准。所以,有了这个项目之后,客观地讲,各个学校对教学的投入都在增加,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办法,制定了相应的课程建设规划等等。所以说,它巩固和提高了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这句话高教司一直在强调,而这些项目把它具体落实了。
第二,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的建设。刚才说过,扩招之后,学校条件很紧张,但客观上讲,学校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盖了很多楼,买了很多设备,硬件条件上去很快,但是软的条件现在怎么样,很难说。精品课程项目要求以信息化手段达到资源共享,这就要求老师把优质资源数字化,放到网上去。以前我曾经打了一个比方,就像修路一样,路都修好了,但是上面没有几辆车。网络条件很好,但是没什么内容也不行。精品课程项目对于充实网上优质的教学资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对于学校网络条件的建设客观上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一点尤其是高职学校应该特别重视。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网上咨讯很丰富。实际上,信息化手段对于我们的生活影响也很大。就手机而言,十年前很难想象现在人手一部手机,而且功能不断翻新。信息技术使我们的工作生活的内容、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就是要把信息化的手段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信息化的手段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本科院校做得要比我们高职要好一些。但是,近几年高职院校发展也很快,不过,网络条件也是要强调的。我在(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评课时候,遇到问题最多的,或者遇到网络问题最多的是高职学校。教师对于网络支持的,或者工具的运用,也不很灵光。包括申报今年精品课程的时候,处里经常接到了一些相关的电话,问题很多。在我看来,有些问题是不应该的。所以,在网络的建设、网络知识的普及与应用上,我们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很多问题,希望能有所改观。
今年的高职精品课程标准,与以往标准相比,我理解为有三点最大的不同。第一,它强调课程的系统设计,不是系统内容。强调课程和它前后课程的衔接;强调课程在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作用,而不过分地强调这门课程内容的系统,而是强调内容的选取,以“必须、够用”为度。实际上,高职教育改革的很多环节都必须强调系统设计,包括实践环节。比如说,实践环节重要,把它拿出来单独授课,或者现在要顶岗半年,就安排半年顶岗。但是安排学生半年顶岗要达到什么目的,就必须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大的框架下设计一个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需要达到的目标。而不是说,教育部规定了要达到半年以上实习期而安排半年实习,至于什么内容,到那里才说。这就是强调系统设计,包括我们的课程,一门课程是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一个小的单元,这个单元在整个环节中起的作用是什么等等,都要精心设计。原来本科的那套体系中,本科课程强调的就是系统性、科学性。我们当然也要有科学性,但我们要强调系统设计。第二,强调教师的技术背景。没有好的教师,肯定教不出好的学生,或者说很难教出好的学生。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一个要害问题。原来本科的那套评价体系中,它们对于教师队伍评价和目前我们对于教师队伍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这没有孰高孰低之分。本科强调学术水平,要有论文,要有项目等等,我们强调教师要有技术背景,要有行业经历,要有技术服务的效果。总而言之,不是关在屋子里做学问的,而是希望走出去,把自己的所学和所用结合起来。
当然,这有一个大的前提,大家要看今年课程评审的说明,这个说明指出,这套评价体系是专门针对专业领域的课程而设计的,其他的课程可以参考。另外,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材上要切合实际,学习过程上要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我觉得,这三点是与以往指标不同的地方和特点。我相信,这套指标将引导将来课程改革的方向,从教育部的角度,也就是定下了高职课程建设将来改革与建设的框架。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和见解。刚才听孙院长说,培训班后面还安排了大家的交流和反馈的意见,我觉得非常重要,非常希望听到大家对于这套指标的不同的意见,兼听则明,我们希望在明年修订新的指标体系当中,能够融入大家更多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