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返回完整页面
提高对教学与科研的认识
来源:基础教育部作者:基础教育部栏目:教学科研发布时间:2010-05-05 00:00阅读:

     教学与科研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相互矛盾,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解决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搞好学科建设,加快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两个独立的活动。高校的教学是实现学校目标、完成学校任务的根本手段,是课堂上或学校里师生的双边活动,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高校最基本的活动;而高校的科研是发挥学校功能、实现学校价值的重要方面。
    从教学是课堂上或学校里师生的双边活动来看,首先,教师的备课活动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思考的研究过程。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知识的创造和积累都在加速度的使用和发展,如果没有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便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其次,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与发展过程。对于高等学校而言,“认识是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是其教学过程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教师应联系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激发他们解决学术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兴趣……”如果一位教师不搞科学研究或不具备科研能力,就无法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缺乏对本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刻理解,在培养学生进程中,教师就谈不上“用自己的研究经历教育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教给他们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设计与进行实验的方法与思路”。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抱怨现在大学生不愿意学,上课不认真听讲等。分析原因,一方面确有少部分学生,受社会上一些浮躁思潮的不良影响,不安心踏踏实实地学习。但从教师角度来看,与任课教师缺乏科研背景,上课照本宣科、内容陈旧,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关系。科研对教师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三,面临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已不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和教学的最后阶段,消极被动地获取知识或单纯地将知识储存于大脑的“知识型”人才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科学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该把他们培养成能不断摄取知识,自我更新,独立钻研,具有科学进取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的建设者。与人才培养新要求相适应,培养人才的高校教师仅停留在“教学型”是不够的,应强调科学研究能力与科学研究精神是当今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否则,就谈不上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意义与科学态度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也无法提升教学过程的效果和质量。
    二、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失衡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当科研作为单独职能取得独立地位之后,教学和科研以培养创造性高级专门人才为基础结合在一起,他们表现出了强大的相互促进的作用。然而,两者也并非总是良性地结合在一起,也表现出相互妨碍和相互矛盾的一面。现代大学中普遍存在或者将其置于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地位。客观地说,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具有双重的困难”,既有科研带来的问题,也有教学造成的困难。教学与科研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品质。教学是“利用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最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把普通人培养成优秀的专业人员”。教学是解决“教什么”、“如何教”、“如何有效地教”等问题,“因此将会产生迄今为止只是当做一类异常行为而存在的一种创造能力——综合能力”,富有这种创造性能力的人,与那些陷于自身研究工作的教授相比,更容易成为优秀的教师。然而,科学研究除了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如直觉、灵感、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的能力、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等,“对研究人员而言,他们差不多都是最差劲的教授,而且他们认为,教学工作侵占了他们在实验室或档案室里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因此,德国有人评论道?“从严格和传统的意义上坚持研究与教学统一的原理已不存在了……教学和研究的紧密结合已失去了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和不可怀疑性,它们分工间的关系被削弱了。”
    从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功能和作用而言,大学必须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尽管各高校根椐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别将学校定位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以及“教学型”等几大类型,但这绝不意味着“研究型”大学不要教学,“教学型”大学不搞科研,而是在体现大学三大功能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要发挥好高校的功能,科研与教学更应紧密结合,不可相互脱离。如果一位教师不搞科学研究或不具备科研能力,缺乏知识创新的源泉,就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同样,一位教师只搞科研而不搞教学,就不是一位真正的教师,其科学研究的发展也会因缺乏后劲而很难成为大家名师。但是,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在如何处理教学和科研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常出现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的现象。对“研究型”、“教学科研型”大学,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是因为有些高校忽视了大学的基本任务,在政策导向上将天平倾向了科研,无形中将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对教师而言,科研对教学的提升作用似乎容易理解;而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则不易感受到。加之,由于科研功利主义思想的存在,认为科研是充实自己,可名利双收,教学是“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因而,常常夸大教学对科研的消极影响,看不到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对“教学型”大学而言,多为近年来升格的本科院校或专科学校,科研基础相对较弱,办学思想和理念尚未完全转变,尚未认识到科研对大学发展的重要性,一些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经历,没有认识到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只满足于按教材上好每一堂课,认为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了,显然,仅限于此,是满足不了当今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
    三、处理和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高校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除要认识到两者间相辅相承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高校自身教学、科研体制以及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实现教学、科研两个职能间的互动。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工作量的考核方式基本上还是“计时工资”,即按照所教课程的教学时数计算工作量,科研工作则以发表论文数、科研经费、科研项目鉴定及科技获奖等考核,因为时间和空间是个常数,加之,科研工作?特别是横向科研?具有时限性,在工作安排上,往往顾此失彼:教师教学任务重了,就会在时间上影响科研;为了在某一时段完成某项科研,就会应付教学。如果将教学、科研工作量,用某种计算方法统一折算到教师工作量上来,同时规定教师最低教学与科研工作量,实现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互通,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种矛盾。
    在高等学校,为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必须开展科研,没有一流的科研,就无法培养一流的高素质人才,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现代高等教育。同时,教学是高校的一个最基本功能,如高校在内部体制改革中,充分注意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并以政策、制度等管理手段加以保证,在高校内部把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很好地统一起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就能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