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现代大学,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其三大基本职能。作为一所发展中的教学型大学,如何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积极准备迎接教育本科办学水平评估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全面提升学校教学水平的发展思路。
2003年以来,在“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在教学科研与警务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指引下,我校全体教职工积极努力参与科研工作,为实现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历史跨越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几年的努力,教师科研水平与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科研与教学、学科建设、警务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学校从多方面支持和鼓励教师把科研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大力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等举措,使科研工作对教学形成了有支撑,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大力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一)增加对教学研究项目的支持
教学与科研相依相存,科研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支持和促作用。在积极鼓励学校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学校还对教学方面的科研项目予以大力的支持。自2002年以来,学校共计投入17.6万元,支持20余项教学研究项目研究工作,支持力度逐年增加。仅2005年一年就投入8.7万元支持8项教学研究项,平均资助1.1万元,资助额度在校级科研项目中占有明显优势。为了加强公安学科建设,为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002年,校党委书记、校长王彦吉教授亲自带头,承担了公安部重点委托项目《公安学科体系研究》。该项目已于2006年8月顺利通过公安部验收,并将于近期向国家标准委员会以及教育部提出把公安学列为一级学科的申请,以进一步提高公安学科地位,丰富公安学科体系,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加宽阔的平台。依托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学校各教学系部纷纷对本专业、本学科的建设开展研究,从而为课程建设和专业设置奠定良好的基础。2004年和2005年两年,学校教师开展关于学科体系建设的项目共计达21项。对于一些新开设的专业,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为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奠定理论基础。以2004年设立的公安情报专业为例:当年学校支持了1项校级重点项目开展相关研究,2005年,在申报3项校级重点项目立项的基础上,还获得2项公安部的学科立项,这些项目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专业建设的内容和学科体系,为该专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较强的理论基础。
(二)设立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项目基金,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为了增强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基本教学理论的研究,在加大教学研究项目支持的基础上,从2005年起,学校设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金,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工作,还委托专人就一些重要的教学问题开展研究。通过这些项目研究工作,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内容。两年来,共计投入60万元支持100项教学改革项目。目前,2005年立项项目多数已经完成了研究任务,不少成果已经在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周兆平教务长主持的《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与评估研究》为学校教学评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田全华教授主持的《公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创新研究》等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对实行“三学期”制实践教学模式开展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最后确立了本科生一二三年级增加一个小学期见习,以前三年的认识性见习、综合性见习和公安业务专项见习为基础,与毕业实习有效衔接,构建“年年有实践、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育体系,这一体系改革了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合格的公安业务专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支持教师开展调研,丰富教学内容
公安院校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就需要教师能经常深入公安实战部门,进行实地调研,收集一手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不少教师通过申报科研立项,获取科研资助的途径,利用科研经费开展调研工作。在完成项目研究任务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收集了许多宝贵的一手资料。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以来,教师科研经费用于调研的支出近50余万元,占总体科研经费的20%。
(四)加强基地建设,为教师开展教学和研究搭建平台
2001年,我校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被北京市教委评为重点实验室,这是学校第一个研究型实验室。从2005年起,北京市加大了对该实验室的建设支持,每年投入30万元支持教师基于该实验平台开展研究工作。同时,从2004年起,学校共计投入700万元,用于实验室的设备购置。这些投入的支持,为该实验室教师开展的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2003年以来,教师基于该实验室开展了6项部级项目、12项校级项目研究工作,其中1项部级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公安部科学技术奖励,部分研究成果直接转变为教学内容,如杨玉柱老师主持的《数码物证摄影的研究》科研项目,其主要研究内容是数码翻拍脱影、数码配光检验摄影和数码分色偏振光摄影在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应用于教学之中,研究成果内容吸收到国家教材《刑事图像技术》中。基于该实验室开展研究的《血迹形态分析》研究成果全部吸收到国家级教材《血迹形态分析》中。
2003年,我校又在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办公室的支持下,成立了“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该基地的成立,为学校教师开展社会安全研究,完成有关学科教学内容搭建了学术对话和教学交流平台。
二、教师科研成果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
近年来,由于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产生了不少优秀成果。不少成果被应用到教学中去,产生了较好的影响。目前,科研成果转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科研成果直接用作教材或者讲义
教师们通过自己的刻苦研究,不仅顺利完成项目研究任务,研究成果更是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成果及时转化到教学内容,直接用作授课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讲课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从2003年以来,教师科研成果直接作为教材就有7部,这在一些新开设的课程和专题中体现尤为明显。如情报学系的《电子警务》就是孟宪文教授的校级项目研究成果;《公安情报言语破译》课也是阎贵臣老师根据自己研究成果开设的新课。
(二)科研成果部分转化为教学内容
除了把科研成果直接确定为教材,转化支撑教学外,多数教师科研成果部分转化为教学内容,填补了课程内容空白,为学科建设、警务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研究成果不仅从理论上提高了教学水平,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案例、调研材料也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实战需求和应对策略,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以来,教师的科研成果部分转化为教学内容的项目多达41项。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只要在教学中大量吸收研究成果,把研究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和案例应用到教学中,学生们都非常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如治安系谢川豫老师把主持的2003年校级项目《治安强制措施的执法规范及其立法完善》研究成果作为参加学校“课堂教学比赛”的比赛内容,由于教学内容新颖以及资料翔实,从而获得该次比赛副教授组第一名。
(三)科研成果完善了教学手段
科研成果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不仅表现在丰富教学内容上,不少教师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教学手段、改进了教学方法,从而保证了教学效果。根据统计,从2003年以来,学校资助开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类的研究项目达32项,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完善教学手段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另一个层面提升了教学水平。如警训部石斌老师主持校级项目《警务实战案例库组建工程》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个能客观反映警察执法战斗领域中典型案例的数据库,按不同训练科目对案例进行了分类,并从警察战术角度对案例进行评析。这一案例库在他的授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受到了良好的效果。王赤韧老师主持的项目《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对于学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利用他的研究成果,对2003级本科生英语教学进行了改革试验,经过一段时间试验,收到了良好效果,2003级四级英语通过率达到65.87%,创学校新高。
执笔:王孟 本文出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研管理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