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眸:洪堡时期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统一
在大学范畴之内,有关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两种职能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这一层面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意指培养人才与发展科学这两种职能之间的关系。第二,两项任务之间的关系。教师是大学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大学教学与科研职能的落实,关键在教师,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表现为教师如何对待和协调自身所肩负的教学和科研这两项任务的关系。第三,两条培养途径的关系。从学生层面来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又表现为两种人才培养方式的关系。
柏林大学之所以能在理论与实践上实现教学与科研的高度一致性,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其时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功能和取向使然;而从更深层次分析,还与大学在精英教育时代作为 知识象牙塔的特殊身份息息相关。
洪堡时期接受高等教育仍然是有闲阶层的奢侈品。进入大学学习的求学者大多出于一种“闲逸的好奇”,把对新知的向往和追求作为己任。与之相适应,大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在于培养人的自由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造就致力于发现真理的研究者。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分离,促使大学成为知识的象牙塔,其所开展的科学研究往往是不带有具体、实用目的的纯科学研究,研究的目的仅在于探求真理,而不是直接去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由此可见,在洪堡时期,科研是为了发现真理,教学是为了培养发现真理的人,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在内源上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性。正是由于这种教学与科研在内源上的一致性,使得柏林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能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都达到了较为完美的和谐统一。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一种致力于学术追求、发现新知的研究者,而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探求高深学问的过程,因此,通过科研可以实现教学所设定的培养目标。
二、应然:大众化时期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多样化及其表现
20 世纪初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被广泛认可,大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并在外部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下发生变革。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来看,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由彼此远离逐渐走向相互依存。第二,大学逐渐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对大学的发展而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并改变了大学传统的运作方式和内部活动,也赋予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以新的意蕴。 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科研类型的多样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教学与科研的传统功能和取向已得到极大拓展与嬗变,在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功能和取向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的大众化阶段,简单地说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统一还是矛盾、是分离还是结合并不恰当,我们应建立起对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多维理解。
大众化时期学校层面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应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少数大学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可适度向科研倾斜。二是一些大学可以采用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式,其教学与科研在学校职能体系中处于同等重要地位。三是一大批大学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应适度向教学倾斜。
教师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科研独立型。一部分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可放弃传统的本科教学工作,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且其所从事的科研,应主要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二是同时兼顾但以教学为主型。
学生层面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在大众化时期,个人的高等教育需求趋于实用化,职业培训以及谋求生存技能,成为许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首要选择,由此,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正在走向多样化。这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不仅推动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化,而且促使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越来越泾渭分明。
三、实然: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扭曲及其原因
两种职能关系的紊乱。毫无疑问,在职能担当上,高等教育系统内的所有大学都应同时承担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但在如何处理这三种职能的关系,尤其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不同类型的大学应该有所区别。
两项任务关系的失当。当前,在学校各种政策的刺激与规约下,高等教育场域中的科学研究业已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运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大学,多数教师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都会毫不犹豫地采用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的方式。而当教学与科研在时间、精力上发生冲突和矛盾时,保全科研、应付教学成为一些教师通常的做法。
两条路径关系的缺陷。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既重视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更重视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以及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不同类型的人才,有不同培养规格要求,可以在培养途径上,采用教学与科研适度结合或适度分离的方式。导致大学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发生教学与科研关系扭曲现象的原因:
大学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制度环境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各种影响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政策、文件,甚至社会的思想观念、历史传统,都可归为大学外部制度环境的范畴。在诸多制度环境因素中,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和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是对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影响最大的两个外部因素。
大学自身办学定位的错误。当前,许多非研究型大学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之所以会沿用研究型大学的处理模式,除了与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有关外,还与学校自身的发展理念密切相关。在大众化时期,这些大学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化现象缺乏足够认识,依旧用精英时代的教育逻辑去引导当前的大学发展,为此做出了诸多与精英教育时代相适应的内部制度选择和内部制度安排。
与此同时,就读于非研究型大学中的大学生及其家长纷纷用精英时代的教育逻辑评价所在大学,成为大学办学定位错位的另一股强大的力量。
四、未来: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重建
制度惯性与制度逻辑是促使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实然关系发生扭曲的根源所在。因此,理顺当前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实然关系,仍然依靠对理想与现实的中间环节———制度的改造来实现。政府和大学作为不同层级制度的制定主体,应该在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中正确树立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理念,并努力将其贯彻到制度决策、制度文本以及制度现实中。
建立高等教育分类拨款制度。建立高等教育多元评价制度。改革教师管理制度与学生培养制度。在大众化时期,为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大学还应对传统划一式的学生培养制度进行改革,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多类型的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