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作者在“西安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原生态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稿。主要表达了三方面的内容:快乐的教学需要快乐的教师;听课情况概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追求怎样的课堂效果。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属于德育范畴,而要上好德育课贵在一个“实”字,我们要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要在这个实字上下功夫,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境界,真正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
【关键词】真实朴实扎实课堂教学
一、教师的快乐在哪里
在我们教师队伍中流行着这样一个歇后语:教师面对黑板,前途一片黑暗。在我们教师队伍中流行着这样一个短信:起得早的是老师与拾破烂的,睡得晚的是老师与美容院的,吃不好的是老师与要饭的,骑自行车的是老师与找活干的,整天挨整的是老师与犯了案的。我们有一节课的课题是《我为父母解烦忧》,其实我们的教师也有这样那样的烦忧,教师的快乐在哪里。
上学期,我去长师附小听了一节课。评完课后,又和老师聊了一些工作中的其他事情。她说:“老师的工作操得心多,有时候会感觉到挺累。班上有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你好说歹说,学生的坏行为就是改不过来,你的情绪和心情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时候你不妨换一种心态,把这个烦心事当作一种有乐趣的事儿去解决,你的情绪就不会受到学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你毕竟是老师,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你能把这个烦心事当作一种乐事去解决,你就会快乐了。”
前几天,我和几个老师一起坐出租车回学校。在车上,几个老师说到了他们的烦恼。出租车司机听了很纳闷,说:“老师怎么能有烦恼呢?老师应该是天底下最快乐、最幸福的人。我每年八月十五都会去看望我的老师,他老人家就特别高兴。你想,老师把一个个不懂事的孩子都培养成人了,她有这么大的收获,怎能不高兴呢?我看到老师很高兴,我也很高兴。所以我每年都去看她。”
这学期初,我们单位组织大家学习了“孟二东事迹”。孟二东是北大教授,他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他忍病工作,在有限的生命中坚持上完了最后一节课。我们应该学习孟二东的什么呢?我想是让大家学习他怎样有价值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很多快乐的人,他们有的伟大,有的平凡,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一件有意义的事中,使自己的人生充满价值和快乐。孟二东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平凡而清贫,但是他活得很充实、很快乐。
作为一个人,一个有价值的人,就应该给这个世界留点什么,或者是精神上的,或者是物质上的,这样才不枉活一回。
教师的快乐在哪里?教师的快乐在学生的笑脸里;教师的快乐在他改变着一个学生的过程里;教师的快乐在他上了一节好课里;教师的快乐在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或出版了一本书里。
上海市浦东新区梅园小学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曾做过一次尝试,让全校学生评选“快乐教师”。被评选上的教师虽然性格、风采各异,但他们都懂得用“快乐”来教学,并且本身是很快乐的,而且因为他们对教育的“快乐”理解和实践,使学生产生了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的快乐情愫。
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快乐学习”,但是,没有快乐的教师,哪来快乐的孩子?尤其是品生、品社老师,大都是班主任,与孩子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快乐的,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
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听课状况简述
听随堂课发现随堂课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教师不知如何使用教材。
1?教材好看不好教
开学初,和蓝田县一个边远学校的教师进行了交流。她说品生、品社教材好看不好教,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身边的生活事件,学生有兴趣、喜欢看,可是教师却觉得没有什么可教的,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教起。其实,这是用旧观念看新教材。以往我们总把教材当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材即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头脑中复制教材上呈现的一切。对于新教材,那种照本宣科的做法已很难行得通。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能够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范例去引导学生,激活学生的思想,得出学生自己的结论。教师要能够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构思能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这样,教材才能用活。
2?是不是可以不用教材
在未央区听了一节课。老师热情很高,专门准备了一节课,但是她的课确实有一些问题。那是一节三年级的课,课题是《桥的故事》,是根据语文课《赵州桥》所引深的一个话题,和我们的教材无关。她先出示课件,让学生们讨论现代桥与古代桥有何区别,然后以河南一座刚修好的桥坍塌了这个事件为例,让学生们讨论桥为什么会塌,从而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建造更美的桥。我们都知道一座新修好的桥会坍塌,不仅是科技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少数人责任心不强以及受资金不足的限制等等。让三年级的学生讨论桥为什么会坍塌能得到什么结果呢?教师举这样一个反面事例给与学生的将会是什么呢?不得不说这节课是一节失败的课。教材如同拐杖,我们在学步时如果不去依靠教材,可能是会摔跤的。
3?教材要绝对遵从吗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要灵活使用教材,而不是对教材全盘照搬。但是真正涉入到教学,教师们又往往不敢大胆去做。在听三年级第二单元我爱我家中的《说说我的家》这一课,教材的编写程序是先让学生说说不同的家庭都有哪些家庭成员,再让学生贴全家福照片,然后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最后作调查,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情况。教师完全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进行教学,结果导致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效果不理想。那么这节课教学过程如何进行呢?可以先就教材中的调查表,课前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情况,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学生因为有了事前的调查,介绍起来就会有话可说。这里要给孩子充分的交流时间,教师要加以引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大胆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并能很好的表达出来。教师也可以设计几个环节,比如,教师先介绍,然后选几名学生上台介绍,教师指导并表扬介绍得好的学生,最后学生组内介绍交流。这一环节完了之后,再让孩子们思考每个家庭的成员构成是不是一样的这一问题。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调查以及刚才和同学之间的交流,答案就会自然得出。可以看出这种教学过程的安排几乎是倒着来运用教材的,但这样安排却可以达成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4?如何结合地域特点,灵活运用教材
好的教材应具有通用性,应兼顾城市、农村不同地域特点和需要,但作为教材,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中第三个课题《方便的超市》,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没什么问题,但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可能就比较困难,因为很多孩子从来就没去过超市。那么教师怎样组织教学呢?虽然很多农村孩子没有去过超市,但是我们教材上却有一幅比较详细的超市的图画,基本画出了超市的一些重要特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参照这幅图画来与自己所见过的购物场所进行比较,这样虽然孩子没有去过超市,但是通过比较,对超市也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灵活运用教材,教师就要结合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学生生活的实际以及学校的教学实际,如教学的可操作性、可替代性等来灵活处理教材,而不可照搬教材。现实中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往往不到位,不能将有些活动做有效的转换与适度的调整。
随堂课中还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不科学,教学方式单一,主题升华过高、过快等问题,这还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内涵与理念,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不断探索,掌握多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
听研讨课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三多”:
1?课堂教学容量过多
有时教师为了掩盖自己对教材挖掘方面的不足而将几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压缩到一节课来上。这样做显然是不合适的。仅就这一节课来看,教学内容丰富充实,但站在整个单元的角度来看,教学目标可能就很难达成,而且加大了相邻主题课堂教学操作难度。这种课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课。
2?学生课前生成过多
一般情况,教师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都要进行课前的准备工作,准备的对象不外乎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看,任课教师大都要认真研究有关教学资料,或请教优秀教师、教研员指导,或借班进行试讲以验证、完善教学设计方案,使课尽量完美。从学生方面看,教师往往要安排学生预习有关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有关学具等等。师生的这些课前准备,应是一种良性准备,不但无可非议,还应积极鼓励。但是,现实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些教师的“课前准备”变了味、走了样、出了格。有的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某一堂公开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努力从改善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而是投机取巧,在演练学生上下功夫,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再好,它都是一节假课,一节不负责任的课。
3?教学花絮过多
教学花絮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使学生得到放松,调节课堂气氛。但过多的教学花絮就会浪费课堂时间,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的老师导课会绕很多的弯子,让人不知道她想要说什么。有时候,我听同一单元的几节课,节节课都有歌声,试想,如果这几个老师给同一个班的孩子上课,不知孩子们能不能受得了,因为这几节课唱得都是同一首歌。
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追求怎样的课堂效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即通过对最优化教学方案的选择和安排,争取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属于德育范畴,要上好德育课贵在一个“实”字。我们要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要在这个实字上下功夫,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境界,真正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
1?真实
品生、品社是一门育人育德的重要课程,来不得半点虚假。品生、品社课堂因真实而活泼灵动,因真实而富有生命,真实是品生、品社课堂的坚实基础。
六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假如生活中没有了诚信》一课,老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在讲诚信方面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有个学生回答说:“老师,我觉得我们学校有些做法不够诚信。比如上级部门要来检查时,就要求各个班级突击打扫卫生,这是弄虚作假,是不诚信的表现。”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这个话题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内,请其他同学继续发言。”大家想一想这种回答是否妥当?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回答?
教师经过改进之后这样回答道:你提出的现象学校确实存在,请大家讨论讨论,说说这样做到底是不是不诚信的表现呢?
生:我觉得这就是不诚信的做法。我们不是每天都在做值日吗?为什么上级部门来检查了又要突击打扫卫生呢?
生:我觉得这并非不诚信的表现,这是为了给上级部门留下一个美好的形象,做突击打扫也是必要的。
生:平时我们不也在打扫卫生吗?只不过平时没有到位,这次再加强而已,不算弄虚作假。
……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突击打扫对于接受检查或接待客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但正如刚才一位同学所说,我们更重要的是应该平时就把卫生工作做到位、做好,应该随时都经得起检查。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第一种回答,没有关注学生的学情,没有直面学生的质疑,课堂显得很不真诚,也由此错失了一次教育引导的良机;老师的第二种回答,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体现了学生的真实需求,是“本真”的品德课。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的实时生成是最“原生态”的道德面貌,也是极佳的教学资源。真实的品德课把一个个学生真正当作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充满想象和情感的儿童来对待,以学生的生活
实际为课程的主要资源,以满足学生实际生活和情感需要为目的,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2?朴实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大量进入我们的课堂,一些老师甚至形成了上公开课没有多媒体课件就上不好课的错误想法。我们的课堂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感官愉悦,更是学生道德心灵的变化、道德精神的提升与道德行为的改变,而要达到这种目的,根本的改变在于教师真诚的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而不在于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一些公开课、观摩课,有时由于过分追求课堂效应,过分追求完美,反而会削弱了课堂的育人功能。
朴实的课堂在于所采取的教学形式是否自然、是否合理,而不在于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师只要能根据学校自身条件状况,自然、合理地使用学校的现有设施和资源,都可以称为朴实的课堂。
3?扎实
扎实是品德课堂的本位追求。我们的教学完成后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这恐怕是每位品德教师该思考的重要问题。每一次教学,我们是否可以问一问:学生上课前和上课后是不是有了变化,学生的品德素养有没有得到提高。尽管学生品德素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然而若每课时都保证不了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又谈何养成教育呢?无论是整合后的生活、社会还是科学,教师都应该不忘品德课的宗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它强调的不是口头上的语言,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实际行动,在实践中获得道德上的滋养。只有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提升道德素养。扎实的品生、品社课堂在于教学是否发挥出了育人实效。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题《我懂事了》一课:
师:把书翻到第十二页,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
生:小时候,妈妈喂我吃饭,现在我为家人盛饭。小时候妈妈给我穿衣,现在我自己穿衣。小时候爸爸给我买冰棍,现在我帮家里买东西。
师:想一想在家里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有哪些,把它写在“爱心图片”中。
(教师出示背景音乐)师:在家里,自己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拖地。
生:洗衣。
师:读母亲节和父亲节的由来。你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
生:送一朵花。
生:回家亲亲爸妈。
这节课的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教师问在家里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有哪些时,学生的回答只停留在拖地、洗衣这两件事上。为什么教师问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时,学生的回答是那样的形式化,“送一朵花”、“亲亲父母”。
这节课教师对孩子的回答缺乏必要的引导。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具体能为父母做哪些事教师要引导孩子说细、说透,对于孩子说不到的地方教师要给与指导和启示,而不能仅停留在学生泛泛的回答上。能给父母分忧是对父母最好的爱的表达,如果孩子本身就不是很清楚到底能为父母分哪些忧、做哪些事,那么送一朵花、亲亲父母也就成了孩子表达爱的必然。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你会愿意吗?这节课教师做了一些准备,但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给孩子制作爱心卡片和寻找背景音乐上,没有放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所以课堂教学让人感到既不朴实也不扎实。
新课程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品德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但无论如何,真实、朴实、扎实都应该成为品德教学的应有追求。然而,真实并不意味着回归生活原生态,让生活冲淡道德教育,抛弃道德理想,它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真实的品德课堂或许不完美,但它真实而可爱,因缺憾而美丽;朴实并非不追求完美,而是少些浮躁的东西,多些实在的教学;扎实并非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更不是用成人的价值观去规范儿童,它追求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意境。
我们举办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原生态”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就是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给大家传达一个理念,我们的课堂追求的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即通过对最优化教学方案的选择和安排,争取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可能的结果。这正是我们所要体现的“真实、朴实、扎实”的原生态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西安市教科所